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科普知识 >> 药品
 
慢性呼吸疾病防治需更多关注“主战场”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近期,在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主办、阿斯利康(中国)协办的“指南领行,共普呼吸”2016年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启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全社会对于慢性呼吸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有些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专家呼吁,医生、患者及家人应给予慢性呼吸疾病更多关注,共同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疾病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荣誉所长钟南山说,多年以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都引起了重视,但相对而言,慢性呼吸疾病受重视程度很低。但其实,这个疾病的长期治疗需求和患者人数很多,据初步统计,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就有4000万人。

  钟南山指出,面对这么多患者,最大的问题是慢性呼吸疾病的诊治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不管是去大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患者大多是在出现明确症状后才去就医。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出现明确症状的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降到接近正常的50%。而从100%下降到50%这段时间里,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变化,包括患者、家属和医生。钟南山说:“诊断太晚是慢性呼吸疾病治疗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钟南山忧虑地说,这些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由于平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持治疗,直到急性发作的时候才去医院治疗。同时,不少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又不再给予重视,这是包括儿童哮喘、成人哮喘、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疾病诊治最大的误区。如果先治疗好了后又不再管理,则会导致病情一次又一次反复和加重,这对慢性呼吸疾病的治愈是极为不利的。“有统计表明,慢阻肺患者,每年有3次以上的发作,5年存活率只有50%左右。”钟南山提醒。

  基层医院综合条件落后

  “基层医院的诊治情况不容乐观。”钟南山介绍,日前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网络大查房显示:一方面,基层医院一些必要的诊疗设备不够;另一方面,基层医生在诊断时,往往只能根据症状诊断,没有肺功能检查的仪器,也没有客观的诊断指标,治疗手段也很落后。钟南山说:“有些治疗方法还是60多年前我在急诊室当实习医生时使用的,主要使用抗菌药物、激素和氨茶碱,很多现代的治疗用药并没有普及到基层。”

  实际上,慢性呼吸疾病发作一次就加重一次,而且很快会恶化。在基层医院,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日常维持管理,通常患者患病时间短,死亡快。现在已经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可使患者平时保持较好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发作,使患者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但包括基层医生和患者均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钟南山表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差距非常大,而“指南领行,共普呼吸”项目就是想要弥补这一差距,普及慢性呼吸疾病的规范诊治,提高治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介绍,呼吸系统疾病最近几十年在诊疗方面发展非常快,包括药物种类、药物输入方式、装备、检查项目等,但在基层医院,由于各种原因,对新进展不太了解,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说,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的启动就是要提高对慢性呼吸疾病的认知度,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和实践能力。

  儿童哮喘力争早期控制

  申昆玲说,我国儿童人数大约3亿人,但儿科医生数量特别少,并且基本集中在大医院。而实际上,全国儿科患者分散在村卫生院、乡医院、县医院等地方。据2015年全国儿科资源调查初步显示,我国儿科患者80%不是在专科医院看的病,而是在.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的分量很重。

  申昆玲介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疾病,其中喘息性疾病又最常见。喘息性疾病包括病毒诱发喘息、毛细血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肺炎和哮喘。其中,对于儿童哮喘,治疗方法多样。以雾化治疗为例,申昆玲表示,过去5年里,全国儿童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儿科建立了大概2000家雾化治疗室,还发布了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共识和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的共识,这对于雾化吸入治疗的开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这些共识还需要更多走进基层,进一步推广。

  申昆玲还表示,成人中有一些哮喘患者在儿时已经有一些危险因素,如何在儿童时期识别并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更好地治疗儿童哮喘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也是我们应该做的。